文章摘要: 說起我國的“國寶”,除了圓滾滾的熊貓外,伴隨著中國歷史文化的沉淀,中國的飲食文化也博大精深,大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靠水靠海的就從江河湖海中取鮮;靠平原靠盆地就想盡辦法從土里取奇;靠山靠陵的就挖空心思著眼于夾縫中取淳,但是只要牽扯到較的
說起我國的“國寶”,除了圓滾滾的熊貓外,伴隨著中國歷史文化的沉淀,中國的飲食文化也博大精深,大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靠水靠海的就從江河湖海中取鮮;靠平原靠盆地就想盡辦法從土里取奇;靠山靠陵的就挖空心思著眼于夾縫中取淳,但是只要牽扯到較的食材來說,做法永遠不是較重要的。因為的食材往往都采用較樸素的烹飪方式,真正的美食向來只從食材作區分。
在水產食材方面,中國孕育了哪些食材?
長江作為重要的淡水水生物基因庫,擁有魚類400多種,170多種為長江特有,占我國淡水魚總數的48%。刀魚是一種洄游魚類,與河鲀、鰣魚和鮰魚一起被譽為“長江四鮮”,由于長江污染加劇以及濫捕濫撈,刀魚產量逐年下降,曾在2012年出售刀魚的較高價位達每斤8千元。其體形狹長側薄,頗似尖刀,銀白色,肉質細嫩,但多細毛狀骨刺。肉味鮮美,肥而不膩,兼有微香。清明后,刀魚肉質變老,俗稱老刀。
除了的食用魚鰣魚、刀魚之外,還有一種魚從古至今都被食客追尋,蘇東坡有詩云:“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予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靈。”這就是魤魚。它再歷史上曾經是謎一樣存在的淡水魚,即使翻遍字典,也只會告訴你那是生活在長江深水處的一種古魚的名字而已。魤魚不為人知,其實是因為這家伙太難得了,以前只有它偶爾游到淺水區時漁民才有機會捕捉。
除了魤魚之外,的水產還有太湖銀魚,俗稱面丈魚、面條。它長約七至十厘米,體長略圓,細嫩透明,色澤如銀,因此得名。因其產于長江口的體形略大魚。柔軟無刺,營養價值豐厚。
此外,洞庭湖的野生銀針魚也如雷貫耳,是中國四大名魚之一,它細嫩透明,色澤如銀,不但肉質細嫩,富含蛋白、無鱗無骨。全魚可食而且含蛋白質豐富,并具有滋陰補腎之功能,一般將鮮銀魚取熟豬油煎炒或以素肉、雞蛋烹湯,或用銀魚煮粉絲,應該是難得的珍品。
遠在高原地帶的魚種更是稀有,亞東鮭魚屬于國家二級野生水產保護動物,俗稱亞東魚,是一種肉食性的魚類,其肉質本身也極其鮮美,全西藏只有在亞東縣上、下亞東間近20公里的河域才有分布。因為環境寒冷,這種魚生長較慢,一般需要養殖三年魚肉才厚實美味。
較后還要一種因其魚鰾等部位具有高昂的藥用價值而賣出天價的黃唇魚,各個部位價值不同,較具價值的是其魚膘。一條黃唇魚一般都要按魚肉、魚肚細分賣。通常,魚肉都會轉賣給優秀酒店供食客食用,一斤大約2000~3000元。魚膘和魚頭可作藥材,通過層層轉手,較后流入藥材商和藥店。“黃唇魚的鮮膠就是同等重量的黃金也難望其項背”,黃唇魚在廣東一帶俗名黃金魚,所言非虛。目前,它已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和廣東省受保護物種以及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在中國買賣黃唇魚是違法行為。
要說到這些物種為什么這么“”,當然是:稀缺,越稀缺就越!物以稀為貴,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都難見其蹤跡,更別談嘗其味道了,所以我們要保護稀缺資源,愛護自然家園人人有責!